第921章 這人收不收

    「臣接旨!」

    朱高煦高舉雙手接過聖旨,由兩個小內侍扶着站起來,對那傳旨太監和顏悅色地道:「一路辛苦,且去歇息吧。」那太監向太子躬身應了聲是,由太子府中官乙一陪着下去了。

    等那傳旨太監離開,朱高煦轉過身來,臉上還是一副沒緩過勁兒來的茫然。躍入眼帘的,是剛剛站起的楊士奇,楊士奇也是一臉的茫然。支走了兩個小內侍,楊士奇便道:「太子,皇上詔命群臣商議遷都事?皇上這是不打算回來了麼?」

    朱高煦苦笑道:「皇上行事,莫測高深,我雖是陛下之子,也難以揣測。要說皇上就此長駐燕京,那也未必,不過……皇上即詔令商議遷都,看來是決心已定了。至於皇上為何不等回來,先行詔令群臣商議,我也不甚明了了。」

    朱棣有意遷都,這一點他身邊的近臣大多已經有所察覺,這是有許多蛛絲馬跡的,朝中為臣,侍奉的是君王,哪能不揣摩他的意思。

    比如他登基之後立即把燕京升為行在,派丘福那樣的重臣駐守燕京,將趙王封在燕京,永樂四年派大臣開始擴建燕京宮城,這些年不斷地往燕京附近遷徙人口,將成國公朱能的陵墓修在燕京。他至愛的皇后過世以後,梓宮一直停放着不入葬。朝廷找來風水大師廖均卿,皇帝指明叫他去燕京一帶尋找「吉壤」……這種種表現都說明皇上有意遷都燕京,不過誰也沒想到皇上的決定來的這麼快。

    明朝遷都之議一直就有,打從朱元璋定都金陵,沒幾年他就對金陵不甚滿意了,不過遷都是一件大事,即便以朱元璋的獨斷專行,也不敢輕率決定。他準備了好多年,等到國家完全平定下來,這才派太子朱標去考察長安,他屬意的定都之地,就是那裏。

    結果朱標從長安回來沒多久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已經老了,皇太孫又年幼,這遷都之議就再次擱置下來,等到朱棣登基,遷都的風議再度若有若無的傳揚於朝堂內外,即便只是風議,也有朝臣鄭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反對意見。


    今天,它終於被明確提了出來,文武百官不得不正視這一問題了。朱棣下旨的起因是燕京行部的一位員外郎叫李洵的上書建議皇帝遷都,皇帝便將這份奏章轉來了南京,詔令群臣商議。

    其實只要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投石問題,遷都是多麼大的事兒,一個小小的行部員外郎就敢貿然上書,妄議此事?就算他真的敢,皇上就這麼重視,把這份奏章批轉南京,着文武百官商議?

    明擺着,這位叫李洵的員外郎是受人指使,指使他的人是皇帝本人還是就藩燕京的趙王朱高燧,那就不可預料了。如果這是趙王朱高燧的主張,那麼很顯然,已經長大誠仁坐穩一方藩王之位的朱高燧,已經對皇儲之位起了覬覦之心。

    但是不管這是趙王的意思還是皇帝本人的意思,皇帝本人也願意遷都,這是明擺着的。

    楊士奇詢問道:「太子,這詔命……該怎麼辦?」

    朱高熾道:「還能怎麼辦?將皇上的旨意明詔群臣,叫大家上書議論吧。」

    楊士奇急道:「太子,遷都事大,臣當然也關心,可是皇上不回南京,卻傳詔令群臣商議遷都,明擺着一時半晌不會回來了,南京這邊怎麼辦?帖木兒帝國正打得不可開交的兩位使節怎麼辦?漢王監國之權在手,安知他不會又搞出什麼花樣兒來?」

    朱高熾其實心中比他還急,他們借着漢王遣人刺殺楊旭一事,已經做好了種種安排,就等皇帝回京便立即發動,想不到皇帝突然下了這麼一道旨意,一下子打亂了他們的全盤籌劃。難道……紀綱還沒有把楊旭遇刺的真相密稟天子?

    不能啊!就算紀綱隱瞞,東廠的秘奏也早報上去了,按照策劃,這「倒煦」的急先鋒是紀綱的,東廠則是第二梯隊,一旦紀綱不肯盡力,東廠就要跳出來,因此東廠這份秘奏雖未指明一切,但是秘奏中不但說明了近來發生在南京的種種事情,而且含蓄地把懷疑目標指向了漢王,以皇帝之精明,安能無所察覺。

    以時曰推算,這急奏早該到了燕京



第921章 這人收不收  
相關:  南宋異聞錄  醉枕江山  狐狸的本命年法則  臨安不夜侯  望古神話之秦墟  逍遙遊  步步生蓮  夜天子    寒門崛起  網遊之劍刃舞者  花豹突擊隊  無敵升級王  神話版三國  
同類最熱
搜"錦衣夜行"
360搜"錦衣夜行"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