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四十萬人的戰場,是一幅極為宏大壯觀的畫面。
趙泰只用千里鏡隨便掃視一遍,便被鏡頭中的場景給震驚了。
這不怪趙泰,如此規模的會戰,歷史上也不多見。
趙泰用千里鏡觀察,神情逐漸嚴肅起來,他本人從未指揮過這樣規模的戰役,不得不認真對待。
「把望樓豎起來!」趙泰看了一陣,發現即便有千里鏡這樣的利器,也無法看清整個戰場,於是放下千里鏡,沉聲吩咐。
趙泰所在山丘,與附近山丘高度差不多,所有視野受到諸多丘陵的阻擋,即便有千里鏡也看不清戰場全貌。
因此他需要更高的位置,獲得更好的視野,以便對戰場的情況,做出正確的判斷。
趙泰一聲令下,中軍的士卒立刻從車上取下木材,工匠選了個位置,便開始搭建簡易望樓。
這時那支繞道側翼的蒙軍騎兵,已經抵達側翼,騎兵稍作停留,似乎是觀察側翼,尋找薄弱之處。
近十萬人的軍陣,趙泰將最強的忠義軍頂在正面,右翼由武仙率領的武衛軍構成,左翼是李璮的寧海軍,實力最弱的兩萬禁軍則擺在後陣。
忽必烈猜測的不錯,趙泰麾下兵馬,確實參差不齊,左翼寧海軍戰力與蒙軍中漢族軍閥在伯仲之間。
那支蒙軍大約三千人,於左翼觀察片刻,便正以泰山壓頂之勢沖向大陣左翼。
這時蒙古騎兵鐵蹄踐踏大地,如滔天巨浪,直接打向寧海軍。
李璮站在軍陣中,神情嚴肅的舉起右手,陣中頓時一片弓弦扯動的聲響,數以千計的弓箭手,搭箭上弦,斜指天空。
寧海軍裝備不及忠義軍,人數雖多,卻缺少重甲和神臂弓,軍中將士裝備以皮甲和弓箭為主,而這也是趙泰能壓李璮一頭,成為山東霸主的原因。
蒙古騎兵還是慣用伎倆,奔馳中扯滿弓箭,騎兵在進入射程後,迅速向軍陣拋射出一片箭雨。
「放!」幾乎同時,李璮大喝一聲。
他手臂揮下,寧海軍中立時弦響如霹靂,軍陣中騰起烏泱泱的箭失,如一朵黑雲升上天空,然後勐然砸下去。
一瞬間,蒙軍騎兵陣群被箭雲覆蓋,奔馳中的騎兵應弦而倒,戰馬於慘嘶聲中騰空而起,同上面騎兵一起,翻滾着重重砸在地上。
於此同時,寧海軍中手持長矛的步軍,還有弓箭手,也連連中箭倒地。
蒙古騎兵奔射一波,迅速脫離,寧海軍的士卒則連忙將屍體搬開,把受傷的士卒抬到中軍醫治。
齊軍中只有忠義軍,有工匠營和醫兵營,前者戰時修路架橋打造器械,後者則收治受傷士卒。
因為寧海軍沒有醫兵,所以受傷士卒都被送到中軍,由山丘下方臨時搭建的醫兵營收治。
這時屍體被搬開,傷員被抬走,大批步軍剛頂上空位,蒙古馬軍稍微整隊,便再次奔馳過來,開始了下一波攻擊。
在騎兵試探趙泰軍陣時,趙泰中軍已經組裝起了一座高大的望樓。
雖說趙泰中軍也在一座山丘上,但視野還是不夠。
這時望樓搭起,趙泰立時登上去,視野瞬間開闊,在千里鏡的加持下,已經可以看見最西面苦戰的楚軍中軍。
一時間,整個戰場幾乎盡收眼底,而趙泰也終於看清了戰場的情況。
此時整個戰場,不是圓形,也不是方形,而是一個「品」字形。
上面的「口」是位於北方的蒙軍主力,左下角的「口」是趙泰的軍陣,另一個則是楚兵。
嚴格來說,楚兵的陣型不是「口」形,而是一個倒掉「t」,短的是忠順軍,如一字長蛇般是楚兵主力。
現在整個戰場上,趙泰和忽必烈的主力都沒有動,只有西南方在進行激戰。
這其中孟共所率忠順軍,同蒙軍斗得旗鼓相當,暫時不需要擔心,可千里鏡中,楚軍中軍的處境,卻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