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線,驪山腳下,吳三桂領着六萬人馬在此佈陣。
在北線交戰時,南線金軍的攻擊也同時展開,吳三桂領着浩浩蕩蕩的吳軍,滿山遍野的從山林地帶走了出來。三萬馬軍從山林後繞出,在驪山背面的曠野上成陣。
在原來的計劃中,吳軍的三萬步軍,是防守的一方,不過現在局勢變化,他們也成了主攻的主力之一。
這時六萬馬步人馬背着驪山列陣,在始皇帝安歇之地,將展開一場生死對決。
驪山腳下旌旗獵獵,旗幡翻飛,長槍在清晨的陽光照射下,閃爍着一片銀光,分外耀眼。
金軍三萬步軍列在陣中間,騎兵庇護兩翼,車轔轔馬蕭蕭,大陣一片肅殺。
金邊龍紋大纛旗下,吳三桂一身重甲,騎在戰馬上,手裏拿着心愛的葡萄牙單筒望遠鏡,正注視着北面出現的一長條紅線。
「王爺,來了!」身邊的部將何承志忽然指着一員插着背旗,疾馳過來的信使說道。
吳三桂聞語看去,不多時,那信使已經奔至身前,戰馬還未停穩,便跳下來,單膝下跪,急聲稟報道:「啟稟大王,陛下有令,明賊主力已經開始進攻我軍正面,陛下下令,讓王爺立刻進攻,不要給賊軍逃走的機會。」
吳三桂神情冷峻,揮手道:「信使可告知陛下,本王今日定破王賊,以報川東之仇。」
信使鄭重抱拳,然後翻身上馬,疾馳而去。
當年川東一戰,吳三桂差點就交代在茫茫山林中,他數萬兒郎被王彥殺得損失殆盡,差點就沒機會翻身。
幸虧豪格與多爾袞翻臉,他從中漁利,才重新壯大起來。
如今這事已經過去多年,他的實力也慢慢恢復,但對於川東之戰,吳三桂始終耿耿於懷,他很恨王彥。
至今他的兒子吳應麟,兄弟吳三枚還在王彥手中。
前些年,明軍曾對他進行招降,唆使他攻擊豪格,然後明朝願意封他為涼王,他本來打算虛與蛇委,把他兒子撈出來,不想他那傻兒子卻寫信罵了他一頓,說要與他一刀兩斷。
聽說王彥特意找了老師,教授他兒子經傳,吳三桂知道必然是王彥做了什麼手腳,讓他們父子決裂,便更加恨極了王彥。
信使一走,吳三桂看了看身後列陣的大軍,又看見遠處的慢慢靠近的紅色,當即下令道:「傳令大軍,迎擊上去,擊潰明軍!」
他一聲令下,陣中軍旗舞動,快馬四出,在方陣的間隙內,揚起一團團的黃塵。片刻後,六萬金軍便開始緩慢的向前挺進。
吳三桂的戰術比較簡單,接近明軍防線後,步軍前突,打亂明軍陣線,然後騎兵尋機會突入明陣,從而打敗明軍。
這與以前騎兵襲擾,然後衝擊,步軍看戲,正好反了過來。
恆羅斯城一戰,給了吳軍很多啟示,他們結合與羅剎人交戰的經驗,重點分析了明軍近些年的戰陣變化,發現原來複雜的陣形,逐漸簡單化。
明軍現在的陣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線鋪開的線列橫陣,一種是龜縮的方陣。
這兩個陣形互有優點和缺點,步兵對陣時,橫陣能發揮出最大的火力優勢,所以橫陣要勝過方陣,而遇上騎兵,橫陣則太過單薄,像根麵條一樣,所以他又比不上方陣。
這兩種陣形,一克步,一克騎,各有優缺,相互間也能轉換,基本已經滿足了大軍作戰的絕大多數的要求。
吳三桂騎步各一半,等於兩張牌都有。
如果明軍主力去攻擊金軍正面的陣線,用來防守南線的人馬不多,或者與他兵力差不多,他都覺得他要佔據七成的勝算。
這時金軍正往前推進,很快就拉進了與明軍陣線的距離,而奇怪的是,明軍陣線居然沒有停下佈陣,準備防守,而是同樣向前挺近。
這讓步軍中,一輛被推動的望車上的金將王屏藩,微微皺眉,有些不解。
如果明軍主攻的方向是西面,那南線的明軍應該採取防守的態勢才對,為什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