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辦蒙學,啟民智

    近代化之前,中國社會的狀態,在鄉野之間,多是士紳和族老說的算,這也是為何歷代王朝,最後都要和士紳妥協,才能坐穩江山的一個很大原因。

    皇權不下縣,鄉野由鄉紳族老管理,這為王朝的統治,節省了大量的成本,但也給王朝帶來了許多隱患。

    不少鄉紳作惡,最後帳都要記到王朝的身上,而政府權力不下鄉,也削弱了王朝的力量。

    歷代各朝,官府的權力不到鄉間,並不是說,官府有意要放棄,主要是對官府而言,成本太高。

    王彥有這樣的想法,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時,明朝財政增長明顯,賦稅增加,他覺得能有所作為,所以才想要進一步控制地方。

    聽王彥又拋出一個議案,七位閣老忙又從小吏手中又接過了一份卷宗。

    他們邊看,王彥邊說道:「令重則國威,國威則天下安,令輕則國卑,國卑則天下危。孤王以為天下安定,除了禮樂教化之外,還需要國法森嚴,令出必行!」

    小吏給每位閣部的宗卷上,主要說的是民間一些土豪劣紳,利用在地方的權勢,或是族中長老利用宗法,私設刑堂,幹些欺壓善良,奪人田產,強搶民女的勾當。

    幾位閣老看了這些卷宗,明白了王彥的意圖,陳邦彥一手拿着卷宗,說道:「殿下的意思,下官明白,可要禁止民間私設刑堂,重視國法,下官以為不可!」


    王彥鎖眉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這是數千年來,先賢與國人之所求。孤要加強律令,依靠律令來治理天下,而非個人意志胡作非為。今國以有法,然民間卻自有一套,若是鄉紳賢明還好說,可要是遇見品行惡劣的士紳、族老,必然為禍地方!孤讓朝廷禁止民間私設刑堂,對百姓來說,是件好事,為何不可?」

    陳邦彥想了想,「殿下,如果朝廷明令禁止民間私設刑堂,這觸犯了鄉紳之利,必然遭其反對,這是其一。要是朝廷想要插手鄉間宗族的事物,各縣衙役捕快都要增加,甚至要派遣兵馬駐守,而朝廷還沒有做好準備,這是其二。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千年來百姓有什麼事物,多是先找族中長老解決,非發生命案等大事,不願意驚動官府,這已經成為固有的觀念。況且百姓一般不知法,就算官府有令,他們還是會先找宗族長者,這是其三!有這三點,下官以為殿下心雖好,但此法要是施行,於朝廷必然是弊大於利,所以下官反對此議!」

    幾位閣部聽了,議論幾句,不禁紛紛頷首,顯然是贊同陳邦彥的話語。

    這個想法,王彥之前就有,今日看見有人當街強搶民女,而周圍之人都沒有阻止,許多人還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他才今日提出此議。

    聽了陳邦彥的三條,王彥不得不重新深思,而他一想,其實除了這三條之外,還有一條,就是整個明朝的官僚機構是否清廉。

    對於百姓來說,見官成本太高,也是他們選擇找族老,或者士紳來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

    如果朝廷強制禁止士紳和族老插手民間的糾紛,這樣可能不僅得罪士紳,而且也使得百姓的矛盾無法調解,反而怨恨朝廷。

    王彥微微頷首,「陳閣部說的有道理!」他沉吟了一下,卻又道:「此事強制推行,確實不妥,可能成為朝廷的一項惡政,但是依法治國,以德育民,是孤王今後治理天下的施政方略,孤不能因為有這些困難和阻礙便放棄,這是懶政、惰政,是不思進取,孤王不能接受。諸位可有什麼好的建議?」

    王彥主政以來,一直是銳意進取,眾人聽了王彥的話,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而且「依法治國、以德育民」,又比之前的「限制皇權,士大夫共治天下」更進一步,王彥的治國思想更加成熟和具體,幾位閣部一聽,便能理解今後朝廷要努力的方向了。

    「殿下,此事下官以為只能徐徐圖之,不能強制下令!」王夫之思索片刻後說道:「殿下要依法治國,以德育民,下官認為,首先要廣開民智,使民知法,使民明智。如此百姓有問題,自然會找官府,而朝廷只需要做好準備,增強地方



第1155章辦蒙學,啟民智  
相關:    都市之兵王歸來  布萊肯林場  獵戶出山  道界天下  特戰之王  
同類最熱
搜"崇禎十七年秋"
360搜"崇禎十七年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