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條是王彥最近看《資治通鑑》後,思考出來的。
監國的身份,算是國之儲君,有這個身份在,可以讓順系和王家滿意。
將皇帝和朝廷分開,這則是學着曹操將獻帝放在許昌,而自己定都鄴城,使得獻帝遠離魏國的政治中心,逐漸淡化獻帝的影響力。
讓皇帝還都北京,而朝廷留在南京,就等於將皇帝至於大明官僚系統之外,他的權威會進一步降低,當然王彥也不會將皇帝放到北京之後就不管了,他肯定會派心腹鎮守北京,皇帝除了天壇祭祀外,不許隨意出入宮城。
畢竟皇帝是一面很有用的大旗,只要王彥不能將大明治理好,有野心之人,也無機可乘。
至於第三條,則是為了解開,到底是聽皇命,還是聽相令的一個嘗試。
這麼一來,他其實是藉助了順系的逼迫,來進一步推動了他的革新。
當然,登上了監國之位後,他離皇位也就只剩臨門一腳,到底是最後建製成功,實現了他的理想,還是在王家和其他力量的推動下,取代了明朝,此時還真說不準。
這兩種情況,第一種自然是王彥心中想實現的,第二種則是他在第一種不能實現時,無奈接受的,他還有時間,現在可以按着他的抱負來。
這就像當初他對高宗說的一樣,世事無常,他不可能算到以後的事。
夏完淳是不支持王彥篡位的,金國還沒有滅,現在就做這些事情,只會讓國內混亂,純粹是為了一己私力,在他看來是十分可笑的,而且一旦篡位,王彥所塑造的人格,會在他面前崩塌,漢相立刻變成漢賊。
只是他也清楚,眼下的局勢,楚王得了大勝,朝廷必須有所封賞,軍中呼籲楚王登基的聲音又很高,朝廷如果沒有退讓,一旦僵持下來,楚王不反也得反了。
進位監國、逼着皇帝下令,這樣的事情,王彥不好自己提,王夫之也不能說,所以王彥只能與夏完淳商量,而夏完淳聽了王彥說的三條之後,馬上同意了由他來提,因為他從中看到了楚王殿下的堅持。
雖然登上監國之位,離奪位已經不遠,但總好過現在就篡,他想不只是他,連他恩師陳子龍怕也不想看見楚王篡位,況且他還從中看到了楚王對於建制的努力。
聽完這三條,王夫之不禁看了王彥一眼,這比他說的多了兩條,意思也就大變了。
如果王彥進位監國之後,皇帝還在南京,那王彥與皇帝的矛盾,遲早會爆發,但是他將皇帝遷回北京,讓他遠離朝廷,這看似是學曹操,降低皇帝對天下的影響力,但實際上從第三條,可以看見他別的用心,也可以說是在保護皇帝。
不過王彥進位監國,總領朝政,又有皇帝下的旨意昭示天下,這對王家而言,已經夠了。之後不管王彥執政期間,怎麼弄,王家的目的已經達到。
如果王彥顧及名聲,那王家則可以考慮培養王世子,使得大權不會旁落了。
想到此處,王夫之眼睛閉了起來,接下來的事,他不想參與,就看順系和內閣能不能接受這樣的條件了。
順系要的東西其實很簡單,就是王彥的一個態度,就是不能還政皇帝,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他們之所以着急,就是因為王彥一直做忠臣,而皇帝親政只剩下七年時間,這時間轉眼就過了,所以他們才想讓王彥趕快登基。
三條說完,劉芳亮等武人還有些疑惑,高一功則聽懂了,小聲說道,「魏武帝!」
他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前兩條,高一功雖然書讀的不多,但他愛看戲,三國的故事,他還是知道的,他聽了之後,心裏立刻一喜,楚王要做曹操了。
「曹操?」劉芳亮疑惑了一聲,片刻後,終於反應過來,他扭頭看了端坐着面無表情的楚王一眼,心中忽然又覺得不妥,趕緊收回目光。
他也知道曹操名聲不好,而楚王那麼重名聲,好面子,如今被人視為活曹操,心中怕是很不高興吧。
他是聽見曹操這個名字,才意識到曹操名
第1227章 以史為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