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過程中。
導彈的轉向近似可以看成是一個類似【l】的形狀。
但另一方面。
想讓高速下落的導彈拐彎,這裏需要的推力其實是很強的。
而推力的實質,就是消耗燃燒室內的推進劑。
拐彎所需要的推進劑之多,甚至要遠遠超過直線加速的消耗。(doi:10.13675/j.ki.tjjs.2203015)
但如果能夠利用氣動結構讓導彈自行完成轉向......
那麼這部分的推進劑就有可能省略了。
如此一來。
整個燃燒室的體積,一下子可以縮短半數以上!
什麼?
你問為什麼不直接斜45°發射?
當然是因為斜45°發射需要一直用推進劑讓導彈保持一個斜向下的姿態,這種做法消耗的推進劑甚至要比l型更多。
看着陷入沉思的錢五師。
一旁的徐雲則輕輕縮了縮脖子。
應該不會被打吧.....
畢竟他也不知道這個方案是否具備可行性。
他提及的這個方案的最初靈感,其實來自後世嫦娥五號回歸時使用的技術。
也就是當年曾經上過熱搜的那個【太空打水漂】。
當然了。
這個打水漂技術的真正稱呼,其實是「跳躍式再入」,屬於一個非常精細的操作。
這是半彈道再入的一種特例,適用於高速再入稠密大氣層。
至於目的......
自然就是為了儘可能降低過載和加熱。
上輩子是吳剛的同學應該知道。
地月的距離其實很遠。
當探測器從月球返回的時候,幾乎是在垂直向着地球做自由落體。
重力會不斷加速探測器,最終會把它加速到10.9km/s的速度。
這個速度之快,比第二宇宙速度只差了300m/s。
太空中沒有阻力,這意味着飛行過程中你不用開着引擎,但你也沒處踩剎車。
任何人為的速度改變,都需要人工施加外力。
等飛到了目的地。
如果你不想硬着陸...也就是撞上去,就必須改變速度甚至方位。
對於月球,落地的時候還可以用火箭強行消力。
畢竟它引力小、速度慢嘛。
可是對於地球這麼大引力的物體,這種做法就行不通了。
原因很簡單。
化學火箭能提供的速度改變量,主要取決於燃料的多少。
想增加速度改變量,就必須增加燃料。
但這樣一來。
且不論嫦娥五號的燃燒室夠不夠存放燃料,光是發射嫦娥五號的運載火箭就要增大數倍——根據之前的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可以看出,隨着速度改變量的增加,火箭質量會指數倍地提升。
因此這種做法顯然是不行的。
最終經過各方面討論。
設計組制定了一個特殊的回歸方案:
如果能把進入大氣層的位置精確控制在一個叫「再入走廊」的範圍內,那麼大氣密度可以對回歸艙進行減速。
也就是回歸艙進入到大氣層約60公里後,會在底部形成一個弓形激波。
這個激波會將返回器再次彈出大氣層,而後進行二次再入。
如此一來。
返回器的速度就會降低40%以上。
這個原理,其實就是錢老爺子乘波體的具現。
因此在剛才。
聽到錢五師的詢問後,徐雲忽然冒出了一個想法:
嫦娥五號返回器和『誅仙劍』導彈的起始條件其實非常類似:
第五百五十九章 真給跪了